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

新聞櫥窗

點閱數: 3273 人次 facebook
:::
更新日期:2017-07-20
類       別:106訊息交流
發布單位:嘉義大學

科學人楊瑋誠的「鯨奇人生」

楊瑋誠(翻拍自JOVE)(楊瑋誠提供),點擊左鍵可預覽大圖(另開新視窗)
  《科學人雜誌》2017年第185期7月號,選出嘉義大學獸醫學系副教授楊瑋誠為科學人,並以「鯨奇人生──楊瑋誠」為題,大篇幅報導現任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楊瑋誠「不只救一頭海豚,而是從醫學角度解決海豚面臨的生存困境」之職志。

  楊瑋誠於102年間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經費支援下,領先全球成功開發出一種快速鑑定鯨豚肉的試紙,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JOVE (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,視覺化實驗期刊)國際期刊,該期刊將實驗過程影片置於網站讓其他研究人員學習,至今已超過千位研究人員觀賞。楊瑋誠並同時將鯨豚肉試紙提供全臺相關稽查單位使用,協助政府破獲多起違法販賣鯨豚肉案件,迅速遏止屠殺鯨豚歪風。

  楊瑋誠認為,當人感到壓力時體內會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,進而抑制免疫反應,長期下來身體便容易受到病菌侵害;同樣道理或許也能解釋人為活動對鯨豚生理的影響,於是團隊率先從鯨豚血液中找到緊迫相關的參考基因,只要抽血分析基因表現量,便可得知鯨豚是否正處於緊張狀態,105年團隊以此為基礎,在臺灣西海岸離岸風機建造工程,模擬打樁噪音對中華白海豚(棲息海域鄰近苗栗及彰化風場)的潛在生理影響。

  楊瑋誠將保育醫學思維系統性地架構在研究上,研究團隊最近獲得一項科技部新計畫,為防止賞鯨業者帶團出航時追逐海豚,可能引起海豚緊張,然為證明這項猜測,需到臺灣東部外海進行海豚活體採樣,把樣本帶回實驗室做有機化學分析,才能得到可靠證據,目前很多地區例如中國海南島、香港,經常用這類研究方法監測鯨豚生理狀況,但在臺灣仍是創舉。

  楊瑋誠表示,擔任鯨豚救援工作,就要盡全力給牠們最好的照顧,尤其當海豚無奈的被人類帶進表演工作,圈養已成事實,就必須給牠們最好的圈養場域,因此積極參與修正海洋公園的海豚表演內容,使圈養環境豐富化,並建議業者的獸醫師對海豚做更縝密的健康檢查。

  近年因為少子化,寵物伴侶激增,造成獸醫人才夯,楊瑋誠說,當年繳交大學聯考志願卡前,沒想那麼多,只填上獸醫系與動物系就交出去了,說起來是「個性」造就了現在的他,決定碩士論文研究主題之際,只想做鮮有人探討的題目,而當時海豚的醫學研究在臺灣仍未有先例,於是選擇充滿挑戰性,不太像獸醫系做的鯨豚研究,但也因鮮少人研究,意味著缺乏足夠的參考資料,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遇到問題,往往只能靠自己摸索,即使已經成為鯨豚獸醫師,但每一次接觸的疾病,可能都沒有資料可參考,只能靠不斷記錄、測試不同醫療方法的成效。

  楊瑋誠自稱有點反骨,有點好事,也有點冒險犯難的基因,讓他從中華鯨豚協會什麼都能插上手的獸醫師,變成現在什麼都得管的理事長,讓他甘冒努力長時間仍可能失敗的風險,一路開創許多研究先例,他為獸醫與科學家下了一個註解:「如果你是一名鯨豚獸醫師,你不可能不是科學家。不僅要忍受未知,還要享受未知。」
楊瑋誠(左)擔任鯨豚救援志工訓練講師(楊瑋誠提供)
海洋公園進行海豚腦波聽力測驗(楊瑋誠提供)
楊瑋誠進行實驗工作